顾水如,中国围棋界的一代国手。顾水如生于枫泾南镇西下塘街米筛桥堍,父亲酷爱围棋,哥哥顾月如、顾渊如均为围棋能手。在家庭的熏陶下,他从小迷上了围棋,对家藏名人棋谱悉心研读。当时镇上一布庄有位老者棋艺不俗,自命镇上无敌手。他一开始与老者下棋,屡战屡败。但毫不气馁,回到家就复盘思考,甚至把棋盘画在帐子顶上,临睡前还要睁大眼睛揣摩一番。经过刻苦的磨炼,他终于赢了老者,当时顾水如年仅14岁。从此他在枫泾罕有对手。为提高棋艺,16岁的顾水如来到了上海,先后受到范楚卿、张乐山等高手的指导。因年少好学,进步显著,很快就与棋界前辈“分庭抗礼。 ![]() 当时上海名流张谵如嗜好围棋,对他极为赏识,顾水如因此获益匪浅。顾水如担任过上海《时报》的主编,这次主编的工作机会,让他有了机会接触到日本的围棋棋谱,他日夜琢磨日本棋谱,在不知不觉之间,慢慢地提高了自己的棋艺。此后鉴于北京是围棋高手云集之地,顾水如有志要去北方向各大高手学习和切磋棋艺。张谵如赞成此举,并资助他北上,还专请高志白结伴同行。赴京途中,曾在武汉逗留两天,武汉棋王闻讯邀战于黄鹤楼,结果顾水如连胜两局,顷刻风靡江城。到了北京,顾水如先是接连战胜了雷二、雷四、傅侗等众多高手,声震棋坛;后一举击败了时为第一高手的汪云峰,遂被誉为“围棋圣手”。 ![]() 当时北京段祺瑞酷爱围棋,顾水如常被召去下棋,从此便成了段祺瑞的“清客”。顾水如在段祺瑞的府上,与众多的棋坛高手不断地切磋棋艺,为了能让自己的棋艺更加高超,顾水如便在段祺瑞的资助下,来到日本,在日本专心学习日本棋艺长达两年之久。两年后重返京城时,他的棋艺有了长足进步。此后,他凭着高超的棋艺,在北方的棋坛独领风骚10余年,同时主编《时事新报》“围棋专栏”。1919年,顾水如和来到中国的秀哉名人来了一局对战,这个秀哉名人是当时日本围棋界的第一高手,很多中国国内的其他选手要下赢他,都得靠被让子,一般都要被让四子或者更多,但是顾水如由于研究过一些日本棋谱,加上他的天赋和努力,创下了被让三子,但是下赢了秀哉名人 ![]() 此战之后,顾水如被日本围棋界称为中国第一围棋高手,他本人则被秀哉名人授予“四段”棋手的称号。1926年,段祺瑞下野后迁居天津,顾水如随之亦移住天津,被聘为天津《商报》副刊围棋主编。那个时候围棋界有两个人最为出名,一个是顾水如,另一个是嘉兴的王子晏,他们两个棋逢对手。后来北京的刘棣怀来到上海,击败了王子晏,从此,中国围棋界的最高水平便的代表便是顾水如和刘棣怀,说来也有趣,一个南边的北上称雄,一个北边的南下做霸。 ![]() 1933年,顾水如返回上海定居,并在重庆路渔阳里寓所创办了“上海奕社”,以棋会友,切磋棋艺,于是上海迅速成为全国围棋活动中心。抗战胜利后,顾水如与刘棣怀、魏海鸿、陈藻蕃等4人为棋界巨擘,被称为上海“围棋四大家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陈毅市长关怀下,1953年顾水如被聘为第一批上海市文史馆馆员,又任市政协第一届委员。1960年,上海出版了新中国第一种围棋刊物《围棋》,顾任副主编。1962年,任上海围棋学校校长等职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顾水如曾遭受冲击,后从上海迁居松江。虽处逆境,仍常邀成群小棋手围聚家中,继续为培养新人发挥余热。 ![]()
1971年6月,顾水如先生因病卒于松江寓所,终年80岁。著有《围棋对局解说》等。主要成就开辟“围棋专栏”,大力弘扬棋道。顾水如早年在上海的《时报》“围棋栏”任主编,该报刊每日连载围棋对局,社会影响很大。后又分别在北京、天津的《时事新报》“围棋专栏”、《商报》“围棋专栏”任主编。解放后,又在上海《围棋》月刊任副主编。他的评棋说理清晰,能启迪后学的思路,深受大众喜爱。除了围棋专栏之外他又编写《围棋对局解说》著作,精心讲解名手对局;还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等地组织棋社、棋会,以棋会友,切磋棋艺。如创办的“上海奕社”,聚集了众多围棋高手,为弘扬棋道、推动和发展围棋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。 他的围棋理论虽然师法日本,但对日本棋法从不迷信,他有自己的围棋观点,懂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,形成了超越同时代其他棋手的围棋理论。而他的这些超时代的理论,被国内众多棋手学习,大家会在顾水如的棋馆里,靠着不断和顾水如的切磋,来领会顾水如的棋意,当时国内的围棋氛围逐渐变得火热。 (责任编辑:大家) |